<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多忠勝像(桑名城.九華公園)

靜岡與愛知縣與德川家康有關的古城不少,但要在交通便利可達的要湊滿五天卻是有些難度,雖然在名古屋市區裡有名古屋城、犬山城、小牧山城、清洲城等與德川家康、織田信長或是豐臣秀吉有關的城,但總覺得有些空虛,最後決定跨出靜岡與愛知,將最後一天的行程拉到距離JR、名鐵都有停靠的桑名站不遠的桑名城,雖然第四晚得要捨棄繁華的名古屋改到三重縣的四日市市,但能夠造訪德川四天王裡本多忠勝最後的居城,還是值得。

衍生閱讀:<愛知名城> 百大名城之名古屋城 

本多一族從安祥城時期開始就是松平譜代,世襲平八郎名號的忠勝不僅本身戰功彪炳,而且父祖兩代都因為守護松平家而戰死在安祥城,是與德川幕府最親近的譜代。關原之戰(1600年)後,本多忠勝就從原本的領地上總大喜多城移往伊勢,也開始改建桑名城的工作。一般對本多忠勝的描述都在戰場之上,但實際上不管是本多忠勝、井伊直政或是榊原康政,在非戰爭時期也都參與政務的執行,不僅是單純的武將。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獲得征夷大將軍的地位創設幕府,之後再將將軍的名位傳位給德川秀忠,在這一波權力的轉換之中除了本多正信繼續擔任幕府的老中,跟本多正純分別扮演兩代將軍的智囊與聯繫外,從三河時期開始的老臣幾乎都遠離了政治中心,本多忠勝也在1604年離開了幕府政治的中樞,1615年在桑名城病逝。

衍生閱讀:<愛知古城> 德川.松平氏的起源:安祥城址公園 

但到了四日市市,才發現原來四日市市是三重縣最大的城市,名鐵車站旁不僅百貨公司林立,也有許多餐廳與電影院,只是按著地圖前進,飯店的位置離車站越行越遠,地圖上看似不遠的位置實際上走來可有點距離,於是只能打消回車站找晚餐跟隔天先衝桑名城再回飯店泡湯的故技。

桑名市是2004年由原本的桑名市與周遭桑名郡的長島町、多度町對等合併而成,因此算是個相對新的城市。但儘管如此,就像西尾市在三河看起來就與眾不同一樣,桑名市雖然只是個小城市,確是個相當適合觀光與散步的城市。

衍生閱讀:<愛知名城> 三河的小京都 - 西尾城(西尾歷史公園 & 西尾市資料館) 

走出車站,走上桑名市的街道,最吸引人的就是人行道上多采多姿的地磚與人孔蓋,而最多的就是與港、船有關的圖樣。這些圖示並不太讓人意外,桑名城雖然不真的靠海,但他的位置就在揖斐川的出海口內側,位於伊勢灣的頂點,佔據掌控伊勢灣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以船為主軸的地磚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以船、無尾熊、貓熊為主題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消防栓也以船為主軸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也有圓形版本

 

關原之戰時桑名城屬於西軍,但開戰後就由屬於東軍的九鬼守隆(九鬼嘉隆之子,受織田、豐臣照顧的父親九鬼嘉隆則屬西軍,這樣父子分屬兩陣營在關原之戰中非常普遍)擊退防守的西軍氏家純利,也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在戰後德川家康將桑名城收為自家所有並不讓人意外。但是,轉封到桑名城的本多忠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陸戰高手,這一生中跟水有關的大概就是小牧長久手之戰在河邊試圖激怒豐臣秀吉。桑名城不是由攻下的九鬼守隆接掌並不意外,雖然份屬東軍,但九鬼家是從織田信長時代就開始替織田家服務的水軍眾,之後又跟隨豐臣秀吉,因此將桑名城轉由德川系大名接手頗為合理。事實上,九鬼守隆在關原之戰後依然保有原本九鬼家的鳥羽城(鳥羽藩,屬志摩國),但在守隆死後由於兩個兒子九鬼久隆與九鬼隆季的家督之爭,兩人分別被轉封到攝津三田藩與丹後綾部藩,掌控伊勢灣入口的鳥羽城到幕末都由德川譜代擔任藩主。

但即使如此,交給陸戰見長的本多忠勝還是頗為奇特。德川家雖然發源自西三河,南方就是三河灣,但原本從三河國北部山區一路向南發展的德川.松平家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水軍,這與三河、遠江沒有良港有關,因此旗下的水軍將領如向井正綱與小浜景隆原本都是武田水軍,對,連以甲斐、信濃為基地的武田信玄都有水軍,雖然兩人都源自伊勢國。只是這些水軍眾在轉歸德川家後地位並不高,沒有成為大名的機會,次代的向井忠勝(左衛將監)以造船見長,對以避開朝鮮征伐為目的的德川家康而言,水軍一直都不是重點。

這個疑惑直到走訪桑名城,看到下面這個人孔蓋上的「七里之渡」字樣,才讓人豁然開朗。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七浬之渡人孔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也有非彩繪版

出了車站,沿著主要的大路就可以一路步行到桑名城,一路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孔蓋、消防栓、水溝蓋,圖像不僅不限於港、船、七里之渡,還有如將船化成紙鶴或是看似日式小饅頭等圖像。回台灣剛好看到石井英俊寫的「人孔蓋:低頭看見腳下的歷史藝術館」,才知道原來紙鶴是源自於桑名傳統的千羽鶴摺法,據說能用一張紙最多摺出九十七隻相連續的紙鶴,這是桑名市的指定無形文化財。至於看起來像是日式小饅頭的則是桑名的名產:文蛤。據說從江戶時代就是桑名的名產,有海濱的栗子的稱號。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取自桑名千羽鶴的人孔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取自文蛤的人孔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Q版的文蛤水溝蓋

當越來越接近桑名城的時候,則開始有四片地磚組成的畫作,且每一幅的內容都不相同,讓一路上都充滿了驚喜,找尋新的圖像也成了最大的樂趣,當然也讓這段大概原本二十分鐘的路程花去更多時間。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以寺町通、三崎御門的街道景觀為題材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市集為題材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表面斑駁,看似為風景主題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以繪畫為題材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名為濱地藏堂的地磚

另外一個幾乎一整路都看得到的是路邊有著可憐迷途小狗的小告示牌,幾乎每隔幾戶人家就有可能出現蹤影。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四處可見的迷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提醒飼主的迷惑之犬

大馬路的盡頭就是桑名城的所在地,現在已經成了九華公園,隨著越接近九華公園,馬路兩邊也開始變得熱鬧,先有寺町通商店街,商店街口有個戴著文蛤做成的帽子的小女孩。接著繼續直行,可以看到兩旁的小河上停滿了小艇。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通往渡口的三之丸崛現在成了小船的停泊場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寺町通

再往前過了舟入橋就可以看見霸氣坐鎮桑名城的本多忠勝銅像,本多忠勝的銅像就跨坐在一顆大石之上,頭帶著招牌的鹿角脇立兜,手拿野太刀鍔,身上則斜披著引人側目的108顆大佛珠,背後立著他賴以揚名立萬的蜻蛉切,目光斜向凝視遠方。比起昨天在岡崎城看到的本多忠勝像,在自家領土的桑名城裡自然就更是雄偉。

衍生閱讀:<愛知百大名城> 德川家康誕生城 岡崎城 & 深溝松平家 深溝城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多忠勝像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凝視遠方的本多忠勝

本多忠勝的雕像位在原本桑名城的三之丸,看了一旁的地圖後,決定暫緩前往本丸與二之丸,先走回舟入橋前,走入小巷前往原本的渡口。前往渡口的途中會經過北大手橋,橋的兩側有數幅彩色的壁畫,描繪了過往桑名城的歷史與繁榮景象,其中也有歌川廣重所繪的桑名宿。這天剛好有日本當地官方的參訪團,就這樣從北大手橋開始一路不斷的與他們巧遇。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成為人孔蓋、消防栓圖像,由歌川廣重所繪的桑名宿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很有特色的帆型指標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北大手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橋上的彩繪壁畫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的市集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繁忙的海路景致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渡口(右方為蟠龍櫓,左方則是宿場) 

在其他城市的古蹟或是遺跡,常是以立石碑的方式做紀念,但在桑名市卻是以兩片石板住上釘上一片大多是有兩個景點的導覽文字。這樣的導覽紀念石碑隨著越接近七里之渡而逐漸增加,沿路上也出現些許看起來有不少歷史的古老店家與餐館。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紀念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宿場的紀念碑

再往前行,就到了桑名城除了城址公園外最重要的七里之渡。抵達時剛好有兩艘小船要出閘門,就看著他們先是在水閘門前徘徊,第一艘船上的大姊扯開嗓門大喊,不一會兒,就看見閘門緩慢地從一條小縫開始慢慢地開啟,當閘門開到接近一個船身寬時漁船就已經開始準備要往外衝,即使漁船出港,最後還是整個閘門都打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七浬之渡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等待開門的兩艘漁船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閘門還未開啟,但已經躍躍欲試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渡口閘門全開的模樣

但讓人恍然大悟的,其實是在渡口附近的大鳥居,這是七里之渡跡的所在地,而前面的路標上就大大的寫著「東海道」。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七浬之渡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東海道(後方為蟠龍櫓)

這一路從駿府城開始走起,東海道就像是一個暗語一般不停地出現,從諏訪原城跡外的舊東海道石疊與金谷宿,到掛川城濱松城吉田城岡崎城都是東海道上的53個宿場之一,只是在這個伊勢灣內的揖斐川口的沿海城市看到東海道卻讓人有些意外。

衍生閱讀:<靜岡名城> 武田流之諏訪原城跡 、<靜岡名城> 百大名城之掛川城 、<靜岡名城> 濱松城 - 德川家康的出世城 、<愛知名城> 與陸王擦身而過的吉田城 

但很顯然的,德川家康將本多忠勝安置在此的原因跟原本以為的伊勢灣要衝的關係可能遠不如東海道這三個字。關原之戰後即使還沒有當上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在1601年就已經開始從江戶日本橋出發的五街道整備工作,開始大力修築東海道,修築的原因自然跟加強德川家大本營江戶與大阪、京都間的交通,避免再重演關原之戰時大部隊遷移時困擾。創建幕府後,德川幕府嚴格的參勤交代制度建立,西方的大名就透過東海道往來,東海道上所設立的宿場成了大名住宿之處,東海道就成了交通要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將本多忠勝以及德川軍隊裡除了井伊赤備外最精銳的本多部隊放在這個海陸交界的戰略要衝就相當合理。

走在桑名城外的堤防上漫步一定會看到大大的山月料理旅館字樣,回到台灣,看了更多東海道資訊,才知道原來山月是原本的船番所與脇本陣,一旁的高級料亭斑駁的牆邊上立有歌行燈句碑,則是大塚本陣的遺跡,這裡就是江戶時期桑名宿的宿場中心。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已經歇業的山月料理旅館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從堤防方看山月與大塚本陣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宿的燈籠

山月原本是脇本陣駿河屋,所謂的本陣是次於專供給大名、公家、貴族、敕使等身分較高者的住宿地,而脇本陣則是本陣的預備所,是當本陣住不下時給這些尊貴者身邊的隨員、下級武士所居住。而一般旅客住宿的地方則稱之為旅籠屋。雖然現在看來有些落寞,但在江戶時期桑名宿卻是東海道上重要的大宿點,雖然只有一個本陣與兩個脇本陣,但卻有高達120間旅籠屋,只是這繁華的原因卻是跟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東海道上旅籠屋最多的宿場是與桑名宿隔著伊勢灣,七里之渡另一頭的宮宿,宮宿也就是離大高城不遠的熱田神宮的門前町,一共有高達248間旅籠屋,而這七里之渡的兩端分別由本多家與御三家之一的尾張德川家把守,又更凸顯了德川家康最初的用意。這兩個宿場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旅籠屋,為的就是服務因為天候不佳渡船停開或是趕不上最後一班渡船的旅客,因此有了最龐大的旅籠屋,只是隨著汽車、鐵路取代了步行,桑名宿也跟著退出了歷史舞台,連山月都已經停業。

衍生閱讀:<愛知古城> 大高城 - 德川家康的初陣 & 大高綠地公園 & 丸根砦 & 鷲津砦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大塚本陣改建的高級料亭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歌行燈句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用鐵件組建而成的大公雞

在前往九華公園前,先繼續堤防繼續前進,穿過住吉神社、停車場與桑名七里之渡公園後,就來到桑名市的著名庭園:六華苑。在這裡,又碰到了來桑名市考察的考察團。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六華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六華苑原本是商人宅邸

六華苑並非是江戶時期的庭院,而是1911-13年間由當地商人諸戶清六所建成的商人宅邸,後代將之贈送給桑名市政府。六華苑裡有日式的池泉迴遊式庭園,只可惜這天的天氣並不甚佳,讓庭園池景顯得黯淡,但六華苑裡真正讓我有興趣的其實是庭院一旁的兩棟建築物:洋館與和館。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六華苑庭園

兩棟風格完全不同的建築並列,洋館以藍與黃兩色為主軸,意外地跟庭園裡的草坪相契合,後方則是深色的日式建築,雖然概念兩極,色調更是完全相反,但兩棟建築巧妙的高低漸層的排列方式,洋館二樓刻意換成日式窗格反而成了銜接兩棟建築的橋樑。

洋館與和館的設計,讓人想起山崎豐子的著名小說「華麗一族」裡萬俵家裡由家主萬俵大介所居住的洋館與後來由兒子所居住的日本館,只不過小說裡的洋館設定為西班牙風,而眼前的洋館則是走維多利亞風格,完全是不同的走向。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洋館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洋館與和館相鄰似乎並沒有那麼不協調

由於在桑名市的街道上花去太多時間,眼看時間逐漸接近中午卻還沒有真正到來桑名市最重要的景點桑名城,只有繼續行程轉往桑名城前進。

雖然桑名市為七里之渡與原本的東海道花了不少心血,但原本的桑名城卻是一個沒有城牆也沒有天守的九華公園,唯一遺留下來的建築物是蟠龍櫓。雖然稱之為櫓,但桑名城的蟠龍櫓與駿府城的巽櫓或是吉田城的鐵櫓相比,不僅規模小了許多,外觀也與宏偉氣派沒有太多關聯,但這蟠龍櫓就建在七里之渡的渡口旁,因此不管是歌川廣重或是其他不同世代畫家筆下的桑名宿與七里之渡都無可避免的出現這座蟠龍櫓,也因此才有機會外觀復原。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蟠龍櫓的由來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蟠龍櫓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蟠龍櫓正面

進到蟠龍櫓內,較為寬敞的一樓是水門管理所的用地,二樓的部分則不能免俗地放置了桑名城、桑名藩的部分史料,不過由於空間實在不大,因此能夠展示的資料相當有限。其中,從桑名城的地圖可以看出這座就建築在河口的城池原本的水城本色。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城古地圖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多忠勝畫像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松平定綱畫像(松平定綱是德川家康同母異父弟久松松平定勝三子)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浮世繪中的蟠龍櫓

整個桑名城現在也只剩下蟠龍櫓一個遺跡,原本的三之丸成了廣場,二之丸成了九華公園裡的庭園,而朝日丸成了棒球場,至於本丸則成了鎮國護國神社,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已經看不出原本的模樣。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九華公園地圖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城古地圖

從蟠龍櫓往九華公園,首先會先經過原本的三之丸,現在已經是一片廣場,但在靠近河口出還留有原本的水門,而廣場上則擺設有各種紀念碑,如伊勢灣颱風的教訓、堤防工程竣工之碑等,這頗有日本人的風格。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三之丸廣場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謹記伊勢灣颱風教訓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三之丸水門

本丸,也就是九華公園的主體就在本多忠勝雕像的對面,從對面望去,本多忠勝的雕像被一片櫻花樹所籠罩,就像大多數的城址公園,九華公園也是賞櫻之所。本丸雖然沒有遺構,但還是標出了過去本丸建築的所在之處,例如神戶櫓、辰巳櫓等,也留有當年的炮台。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櫻花樹下的本多忠勝像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城本丸跡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九華公園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丸神戶櫓跡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古砲台

相較於已經沒有遺跡的三之丸、本丸,九華公園的二之丸反而是目前最有看頭的景點。從本丸的幾個櫓遺跡就可看到一旁有著著紅色欄杆的小橋通往庭園裡的兩個小島,這就是原本的二之丸所在地。雖然此時的天色依舊昏暗,但湖邊的景致倒印在湖水之上,在一片寂靜中有另外一番滋味。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丸崛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原本的二之丸成為湖中的兩個小島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通往小島的小橋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通往涼亭的橋走向蜿蜒多變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本丸崛

從二之丸有如小型迷宮的小橋、小島慢慢的信步而走,在要走出九華公園時在入口處類似佈告欄的地方貼著桑名的47處城跡,看似很難想像在範圍不大的桑名市區裡就有高達47處城跡,不過走過三河、遠江,可以知道在戰國時代甚至更遠古之前,雖然有將軍、大名,但日本是許多小領主所組成,想想就在岡崎城外不遠的井田城,類似這樣規模的小城本就不在少數,而伊勢地區原本就是個沒有強力大名的地區,更是個小領主林立的區域,有名的長島一向一揆的發生地就在現在桑名市內,因此如果從這個方向來看待,在桑名市裡有大量的城跡倒也不是那麼意外。

<三重古城> 本多忠勝的桑名城(九華公園)&七里之渡&六華苑  

▲ 桑名市共有47處城跡

離開了九華公園,緩步沿著原路回到桑名站,在車站外的小商店街裡吃了碗麵,就繼續啟程前往這趟旅程最後的景點:名古屋城。

 


檢視較大的地圖  

 

桑名城跡(九華公園)

桑名市吉之丸5-1

TEL:0594-21-9932

 

六華苑

★電話 :(0594)24-4466
★FAX :(0594)24-4627
★住所 :〒511-0009 
三重県桑名市大字桑名663-5

 

 

 

 

 

arrow
arrow

    vant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