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045  

▲ 諏訪原城的二之曲輪中馬出

旅行中總有許多意外的驚喜,這趟以德川家康為中心的十四城之旅也不例外,原本以德川家康出生、壯大到隱退的三座城池為主軸,但最後最讓我驚豔的卻是最後才加入行程,看似與德川家康沒有太多關聯的諏(因同鄒)訪原城。這座由德川家康的死敵武田氏所建造的標準武田流城池還在挖掘考古中,沒有華麗的天守,連基本的石垣也無,甚至本曲輪(本丸)小到讓人幾乎忘了的地步,但卻清楚的呈現武田流築城術的特色,特別是如果對「真田丸」的設計沒有頭緒,看過諏訪原城的馬出說明後就有恍然大悟的感受。

衍生閱讀:<德川十四城之旅> 一切都從一套德川家康開始 

IMG_1026  

▲ 馬出示意圖

駿府城久能山東照宮是這趟旅程的極東之處,第一天趕完行程後就開始一路回頭往西,只不過距離駿府城較近又與德川家康有關的掛川城其實離駿府城頗有段距離,反而非常接近下一個主要的大點濱松城,這跟原本打算好好運用「富士山、靜岡地區周遊卷Mini」到極限的計畫大有出入。利用APP與網站四處搜尋,發現在駿府成與掛川城之間有座諏訪原城恰好就在JR金谷車站附近,原本只是作為備案,但由於第一天的行程提前走完了駿府城,於是自然而然的貴為國定史蹟的諏訪原城就被擺入第二天行程的第一站。

衍生閱讀:<德川十四城之旅> 久能山東照宮 、<德川十四城之旅> 從竹千代到大御所的駿府城公園<靜岡名城> 濱松城 - 德川家康的出世城 

光是看到諏訪原城裡的諏訪二字就不難理解這是個與武田氏有著切關係的城池,特別是繼承武田信玄的武田勝賴的母親是諏訪賴重之女,讓諏訪這兩字與武田家的關係又更深了一層。從地理位置上較接近掛川城可以看出諏訪原城當初正是武田氏為了攻略遠江地區而築的城池,與武田勝賴關係密切。1573年三方原之戰武田信玄大破德川、織田聯軍後發病身亡,武田家由武田勝賴繼任第20代家督,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不遜於父親的武將,武田勝賴積極地進行遠江攻略,因此特別派出築城名家馬場美濃守信房於1573年在牧之原築了這座諏訪原城。如果從地圖上看,諏訪原城位於掛川城的東北方,而另一個武田與德川激烈爭奪的高天神城則在近乎掛川城的正南方距離約11公里處,在這樣的相對位置下諏訪原城對武田勝賴的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

衍生閱讀:<靜岡名城> 百大名城之掛川城 

發現武田家名臣馬場信房的名字,是想造訪諏訪原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諏訪原城也跟德川家有著相當關聯。雖然德川家康趁著武田信玄病逝的機會奪回了長篠城並策反了作手龜山城主奧平貞能(德川家康女婿奧平貞昌之父),但比起能調度的軍力只有約莫萬餘人的德川家,武田勝賴的實力還是遠勝,因此1974年武田勝賴帶著兩萬五千大軍進入遠江後就努力攻打過去武田信玄無法攻下的高天神城,最後在圍城戰下以城將小笠原長忠投降作收,是武田勝賴繼任家督後的最大捷報,卻也是德川、武田兩家聲勢的交叉點。

衍生閱讀:<愛知名城> 百大名城之長篠城 & 設樂原古戰場 

IMG_1038  

▲ 諏訪原城跡

前面提過,高天神城位在掛川城近乎正南方位置,儘管遠江是德川家康在今川氏真滅亡後與武田信玄協議瓜分的土地,但終究距離德川家康的新大本營濱松城距離不遠,即使武田家的總兵力遠勝德川,但長久在高天神城駐軍反而讓武田軍的補給線拉得過長,特別是武田勝賴並不是一個愛惜民力與物力的領主,長年的征戰不僅讓並未施行兵農分離的武田家臣疲乏,四處樹敵也讓原本跟德川家康相比處於優勢的軍力出現缺口。最後武田勝賴在1575年的長篠.設樂原之戰慘敗給織田.德川聯軍。雙方情勢逆轉後德川家康開始反攻,在幾乎所有名將都殞命的情況下,三河與遠江境內的武田勢力紛紛陷落,諏訪原城也正是其中之一,城主今福淨齋戰死,而在武田勢力南端的高天神城也等於被斷了補給線,成了一座孤島。

諏訪原城在落入德川家康手中後改名為牧野城,據傳說是取自中國古代殷商與周武王最後的決戰之地牧野,中間含有隱喻德川與武田消長之義,不過德川家康旗下的牧野康成曾經擔任諏訪原城的城代。除了牧野康成,今川氏真曾經在德川家攻下諏訪原城後隔年擔任城主,氏真也在諏訪原城落髮出家,1577年解任城主回到濱松。此外,深溝松平家的松平家忠與東条松平家的松平家忠都曾經入駐牧野城,其中著有「家忠日記」的深溝松平家忠是東条松平家忠的姊夫,而西鄉家員則是德川家康側室西鄉之局的從兄弟。

衍生閱讀:<愛知百大名城> 德川家康誕生城 岡崎城 & 深溝松平家 深溝城

IMG_1035  

▲ 今福淨齋陣亡處的大手曲輪現在已經是一片茶園

當結束有點曲折的諏訪原城之旅後,就更能理解當初武田勝賴要特別請來武田流築城專家馬場信房在此築城的原因,除了地勢居高臨下外,金谷車站就在東海道上,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前往諏訪原城,就幾乎是以沿著舊東海道的方式前進,諏訪原城就扼住了遠江往駿河的東海道路徑。

諏訪原城  

▲ 最後的那一段是幾乎不可能的密林

在Google Map上與諏訪原城有關的地標不少,一開始選擇的地標是諏訪原城跡,但沿著導航路線前進,在經過JR鐵道的隧道上方後就右轉進入道路,走過好幾段非常陡峭的坡道小徑後才又回到道路,雖然氣喘如牛,但回頭看見富士山後還是讓人疲累全消。氣喘吁吁的抵達諏訪原城下時卻看到一片又濃又密的深林,雖然一度興起「登山」的念頭,但看著眼前的森林不但陡峭且不像有人走過的痕跡,於是重新定位到諏訪神社後,才又沿著公路前進並發現諏訪原城跡的路標,沿著路標前進繞到另一邊找到了諏訪原城跡的正式入口。 

當走到標示著諏訪原城跡所在的本曲輪(本丸)時,從上望著其下的深谷,才發現剛剛那個「登山」的念頭有多愚蠢,武田流的山城幾乎都是以聳立的山崖作為本丸的天險,如果戰國時代的武士爬不上去,那更何況我這老弱殘兵?

IMG_1116  

▲ 諏訪原城的腳下有JR穿過

IMG_1112  

▲ 如果走進此山路,就會繞上一大圈

29313253_10215749747877249_6905585552519593984_n  

▲ 中途停下來喘息兼看富士山

IMG_1064  

▲ 幾乎不可能爬上來的密林

IMG_1010  

▲ 終於看到諏訪原城的路標

從金谷車站前往諏訪原城有兩個走法,一個方法是依照下圖Google Map的方式從金谷車站前方大馬路走到東海道本線隧道上方後繼續前行,到了上圖下方的舊東海道石疊的入口右轉,沿著東海道石疊而上,經過地藏尊後結束石疊就會進到舊東海道,不久就會看到諏訪原城的入口與停車場。

諏訪原城路徑  

▲ 正確的前進路線,紅色指標為捷徑

IMG_1107  

▲ 舊東海道石疊入口

另一個方式則是在金谷車站就從與大井川車站間的樓梯下到地面,然後直接從涵洞穿過JR鐵道,沿著上圖紅色箭頭所指的小路一路直行,就可以通往舊東海道石疊,可沿路一直走到諏訪原城的停車場。

IMG_1128  

▲ 在金谷車站可看到指示牌

IMG_1127  

▲ 階梯在靠近大井川鐵道這一端

IMG_1126  

▲ 穿過鐵道直行就可接往舊東海道石疊

當離開諏訪原城後,由於事前沒有在這座山城做太多功課,又或者該說大多數的資料都是日文下,看著路旁指標的舊東海道石疊,一時忍不住好奇心向下探險,但一直走到地藏尊時發現石疊似乎還在遙遠的彼端,於是決定回頭重回舊東海道,舊東海道石疊的坡度甚陡,下坡時對膝蓋有舊傷的人而言並不容易,得要小心以免失足,上坡時則讓人氣喘如牛。好不容易走回牧之原的舊東海道後卻才發現鷲舊東海道是通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導航指示的道路就是舊東海道石疊。傻眼之餘也只能硬著頭皮重新從頭走起下坡路,也讓諏訪原城成了整趟旅程最痛苦的路段之一。

IMG_1095  

▲ 舊東海道石疊的下山入口

IMG_1100  

▲ 舊東海道石疊

第一回一直走到地藏尊都沒有遇到任何的遊客,但第二回還未到地藏尊就遇上日本當地旅行團,也許是周末的緣故,一整團男女老幼穿戴著整齊的登山裝備,頓時讓人覺得自己一個登山背包的五日苦行之旅有些淒涼。一路下行,三三兩兩的遊客不斷,到了石疊的入口,看著眼前興奮的遊客表情,才明白原來這一路以卵石砌成的復舊石疊是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而金谷站旁正是舊東海道上的金谷宿的所在地。

IMG_1102  

▲ 舊東海道石疊入口

只是在諏訪原城花去了太多時間,加上走錯路耽擱的時間,雖然只是今日第一個行程,卻已經面臨大幅落後進度的窘境,於是決定快快趕回車站,只沒想到金谷車站卻又是另一個耗掉許多時間的寶地。這留待後面再敘。

從諏訪原城本曲輪後方的陡坡前進不久,就會看到諏訪原城的路標,從所在的381號道路左轉進入234號道路,就會看到一片一望無際的茶園景色。靜岡縣是日本最大的綠茶產區,而諏訪原城所在的牧之原台地更是其中主要的產區,還有個茶之鄉博物館,相較之下,就在左近的諏訪原城反而成了被遺忘的瑰寶。

IMG_1018  

▲ 牧之原是靜岡的主要茶產區

IMG_1016  

▲ 放眼望去都是茶園

進入234號道路後前行約五分鐘,可以看到茶之鄉與諏訪原城的指標指向左方的小徑,別看這似乎四兩台小車會車都相當擁擠的小徑不起眼,這正是過去的舊東海道的所在,而這個小路口是金谷板與菊川坂的交界處。

IMG_1020  

▲ 諏訪原城就在前方叉路不遠處

IMG_1021  

▲ 舊東海道金谷坂與菊川坂的指示牌

如果從234號道路前往,轉入小徑後會看到諏訪原城的停車場指標,如果從舊東海道石疊一路上行,則會先看到另一個夾在兩排老屋間的小徑入口,這小徑會先經過諏訪神社。對第一次造訪的遊客,會建議從停車場的入口前進,除了可以直接看到二之丸的馬出外,最重要的是在停車場的一旁除了有著清楚地介紹告示牌介紹外,還有一個簡易的自助式導覽手冊拿取處,雖然沿路有指標,但在空無一人的城跡裡,照著手冊裡的地圖與說明,還是比較方便與省時。

IMG_1091  

▲ 通往諏訪神社的入口

IMG_1028  

▲ 諏訪原城簡介可在此拿取

告示牌的所在地原本是在大手曲輪的邊上,原本的舊東海道就是大手曲輪的出口,外面還有一層的馬出,更說明了諏訪原城正是為了控制這個交通要道而建,但現在大手曲輪已經絲毫不見蹤跡,完全被茶園所淹沒,另一側則被樹林所覆蓋。但走進諏訪原城的範圍後,就可以看到後方相當深的二之曲輪的外堀,以及遠方有呈現半月形的二之曲輪中馬出。

IMG_1027  

▲ 諏訪原城復原地圖

IMG_1033  

▲ 相當深的外崛

諏訪原城最特別之處在於雖然沒有高聳的天守閣或是石垣,但諏訪原城跡卻清楚地展現了武田流城池如何利用地形來建築防禦工事。除了內外崛外,武田流築城術最大的特色就是馬出。諏訪原城的每一個出入口外都會再挖出一個外崛來保護正式的出入口,外崛的後方搭建土壘、柵欄等防禦工事,讓城牆與馬初形成兩層的防禦網,’並在崛的兩側設置出入口讓城兵可以出城攻擊,形成防守方可以輕易地出馬出攻擊,而進攻方得要冒著兩方甚至三方的弓箭夾擊的風險來追擊。

IMG_1026  

▲ 告示牌

IMG_1045  

▲ 二之曲輪中馬出

IMG_1052  

▲ 從中馬出往北馬出望

在二之曲輪的右手側有中馬出與北馬出,北馬出的位置還有一座復原的北馬出之門,只可惜由於還在挖掘中,因此被列為禁止進入的區域,但從後方望去可以看到清楚的富士山。

IMG_1051  

▲ 北馬出之門

諏訪原城的二之曲輪是整個城池最寬廣、平坦之處,從中馬出的出入口(諏訪原城將出入口稱為虎口)進入後看到右手側的土壘以為是二之曲輪的邊界,但繞了一圈後才發現這只是二之曲輪的三分之一。在與舊東海到相鄰接的二之曲輪東側除了有東、南兩個馬出外,甚至還有在內部多了一個內馬出,利用馬出與地形來加強防禦能力。

IMG_1056  

▲ 遙望富士山

IMG_1057  

▲ 分隔二之曲輪的土壘

IMG_1081  

▲ 從另一方看土壘

二之曲輪與本曲輪之間有內崛相隔,跟平坦而狹長的二之曲輪相比,本曲輪較近於方形,後方約四分之一處還有另一層土壘做區隔。從城跡四處都是一株株大樹的樹根來看,在挖掘之前的諏訪原城是被一片密林所覆蓋,如果不是考古挖掘恐怕根本無法分辨。從本曲輪的最理處往下看只看到一片密林,早前駐足之處當然完全看不到蹤影。

IMG_1061  

▲ 本曲輪

IMG_1062  

▲ 本曲輪的內側區域

繞行本曲輪後方之後會從本曲輪的土壘外側往二之曲輪移動。別看本曲輪狀似平坦,土壘外的小徑就像是台灣山林裡的登山路徑一般有著不小的高低落差,特別是井戶位於分隔本曲輪與二之曲輪的內崛之中,更是要走下內崛才能看到。在內崛的左手側可以看到水之手曲輪,從上往下看有個看似水井的設備,但走下後才發現並非那麼回事。

走下水之手曲輪的坡度不小,並不需要刻意下去。

IMG_1065  

▲ 從本曲輪遙望遠方

IMG_1066  

▲ 從本曲輪往二之曲輪前進

IMG_1067  

▲ 有些坡度的下山路徑

IMG_1069  

▲ 井戶

重回到二之曲輪後,在土壘另一邊的二之曲輪比中馬出後的二之曲輪更為寬闊平坦,沿著見學路線穿過土壘與外崛後就會來到諏訪神社,之後就可以沿著細長的巷子回到舊東海道的入口。神社這一面的樹林依然茂密,神社旁則聳立著一座年代更為古老的諏訪原城跡告示牌,就牌上的資訊在中馬出與北馬出外似乎還有一個西之丸郭(郭的意義與曲輪相同),不過就這地圖看來,這西之丸郭與大手曲輪應該都已經成了茶園。

IMG_1085  

▲ 諏訪神社

IMG_1086  

▲ 頗有年份的告示牌

IMG_1090  

▲ 通往舊東海道的出口

離開諏訪原城之後就沿著前面所說的舊東海道石疊回到了金谷車站,在四處找尋往石疊的捷徑時才發現JR金谷車站後方的建築物外居然有個小小的湯瑪士小火車的立牌,這才發現原來傳說中的靜岡縣湯瑪士小火車的大井川鐵道的起點跟JR金谷車站居然就近在咫尺。大井川鐵道金谷車站裡自然少不了湯瑪士小火車的紀念品,雖然只有一個登山背包,還是硬塞了一大條的列車與一盒餅乾,問明了湯瑪士小火車在暑假才有營運,同時再買了瓶靜岡當地的茶飲後才又走回JR金谷車站,只是這一蹉跎,又錯過了兩班火車,讓行程持續地呈現大誤點狀態。

IMG_1123  

▲ 大井川鐵道的湯瑪士小火車

金谷車站  

▲ JR金谷站與大井川鐵道金谷站就在一旁

 

諏訪原城跡

所在地 島田市菊川174
電話番号 島田市役所 島田市教育委員会文化課 文化財係
TEL0547-36-7967 FAX0547-37-2500
入場料 無し
駐車場 あり(無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ntora 的頭像
    vantora

    老溫隨筆

    vant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