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吃完こまめ食堂,取車的沿路上看著小豆島之戀 sd08所在的溪谷,開始了我們追逐小豆島展品的旅程。在肥土山/中山地區,除了小豆島之戀外,還有以小豆島當地農民防堵野獸的豬鹿垣為發想的「豬鹿垣之島sd06」,類似的設施在四國村裡也可見到,以及以曾經充滿歡樂的游泳池為出發點的「FLUIRE sd07」。雖然各有特色與發想,只是跟就在左近的小豆島之戀相比,還是失色許多。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離開肥土山/中山地區,沿著貫穿小豆島後順著北邊海岸的26號道路前進,趕著前往位在北邊大部港的另一位台灣藝術家林順龍的作品「Beyond the Border - Wave(跨越國境.波) sd35」。

跟著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林舜龍老師從第一年的概念展到第二屆原本在豐島現在置於高松港的種子船(跨越國境.海),到第三屆在小豆島的「跨越國境.潮」,直到本屆同樣在小豆島的新作,主要的發想都以航海、遷徙為出發點,每一次的作品都以不同的元素呈現,如第二屆的漂流木、第三屆的海沙、黑糖、糯米粉,到本屆則利用大量的竹,而創作的地點也從豐島轉移到了小豆島。

衍生閱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高松港怎麼走?護照怎麼買?高松港展品在哪裡?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從肥土山/中山地區穿越小豆島往北邊海岸的路上有著名為「夕陽の展望所」的地標,原本一直很想在夕陽前回來看夕陽,但夏日的夕陽時間較晚,實在難以符合帶著小人的行程。

越過山,眼前是無盡的瀨戶內海,沿著海岸,逐漸西沉的太陽催促著我們前進。小豆島的北岸不若南岸熱鬧,在一個又一個的村落間也只有海與山林相伴,但這段路程也不如東邊往福田港那般荒僻,開上幾分鐘可能也枚有一台車相會。

開至大部港已經接近四點半,距離結束參觀時間只剩下半個小時。停好車搭配著藝術祭的官方app的地圖與Google  map一起使用,我們順利的鑽入有著藝術祭旗幟的巷子,或者可以用路邊的軍人雕像作為記號,雕像就在黃色的Cut Shop的販賣機旁,而展品的巷子就在正對面。走入巷子,遠遠地透過屋頂,就可以看見如日出般的Beyond the Border - Wave(跨越國境.波) sd35

下載官方app https://app.setouchi-artfest.jp/en/?a=0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沿著小路,跟著指引,我們找到了位在兩棟民宅間的三角竹棚架,竹棚架看似違和卻又巧妙的與民宅區隔。趁著拍照的時間,小溫已經蓋好了章一溜煙地往展區跑去。三角棚架象徵著教堂,棚架的高度隨著路徑而逐漸縮小,有種走入多拉A夢時光隧道的錯覺,最後不得不彎腰屈膝才能通過那只有小人能過的空間。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但走到竹棚架的最尾端,抬起被迫壓低的身子與視線,抬起頭卻有如走入童話世界般,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蜿蜒的竹棧道,在棧道邊則是一片由低矮枯竹所形成的黃海,眼前一片蕭瑟恍如秋,讓人忘了現在才是七月盛夏。跟小豆島之戀裡還帶著一絲青翠的竹不同,這竹棧道所用的竹桿早已泛黃,但排列起來卻有另一種美感。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拐過彎,稍稍舒緩擠壓的身子,直起身子卻看到眼前是一個......巨大的長滿長毛的種子?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還沒回過神,就看見種子裡一個邊跑邊呼喊的紅色身影,早已快速通過時光隧道的小溫從種子裡跑了出來,在前大聲呼喚著。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這顆與種子船遙相呼應的巨大作品就是「波」,在作品的介紹裡被稱為大海怪,這竹棧道是海怪的尾巴,那看似充滿尖刺、長毛的造型則取材自海膽、海葵,由數千支竹子所構成的觸角在海岸邊上隨風搖曳。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同樣利用竹子創作,但「Beyond the Border - Wave(跨越國境.波) sd35」與「小豆島之戀」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方式,小豆島之戀展現了竹子剛毅與韌性,跨越國際.波卻凸顯了竹子在風中的柔。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同樣是竹編的建築,入大海怪,海怪肚內竹編的結構井然有序,只有竹子自然的差異,而沒有小豆島之戀般如星芎的耀眼,竹編的空隙由上而下的逐次放大,中間垂下一根粗麻繩,可以讓小朋友攀附盪鞦韆,象徵著回到孕育生命的母體子宮。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由後方的另一扇門而出,衍生而出的竹平台兩旁的竹枝一起指向遠方,聚焦在海中一個微小的身影。2016年林舜龍老師在這個地點創造了「跨越國境.潮」,用海沙、黑糖、糯米粉、石灰粉打造了196尊小孩的泥像,但最後泥像在藝術祭結束後就隨著潮汐消失在小豆島的海岸,回到大自然。因此,本屆在跨越國境.波後訪的海攤上用銅鑄了一尊佇立海中面向海岸的小孩,象徵著小孩又重回了大部港。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站在竹平台上看著海中的小孩,自然而然地讓人陷入一片沉思。回過神,才發現似乎沒有看見離開的路徑,但又沒有看到人從大海怪的尾端離開,此時又見到小溫興奮地跑入一旁的縫隙。繞著大海怪而下的竹坡道上穿插著狀似翅膀的裝飾品,這是由台灣淡水國小學童所製作的竹筒風鈴。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隨著坡道而下,就像小豆島之戀,大海怪也是由竹撐起,但不同的是大海怪下並未與訪客隔離,可以進到大海怪下在一個又一個的竹筒風鈴間穿梭。只是這風鈴還保留著竹的原始,穿梭其間還是得要特別注意,否則被刮到還是難免留下一絲絲痕。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走到了坡道盡頭,大海怪的出口就在堤防邊上的缺口,但意猶未盡的我們沒有直接走上沙灘,而是又重新回到大海怪的肚裡往回走,重新回到竹平台上再次看看那遠在海中卻又近似眼前的小孩。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終於,當我們離開「跨越國境.波」時已經接近五點,當我們從巷子到馬路對面的大部港另一個展品「小豆島之木sd37」時幾乎到了結束展覽的時間,所幸趕上了最後一刻。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小豆島> 竹子做的海膽:Beyond the Border

一個下午下來,兩位台灣藝術家用小豆島的竹創作出截然不同的展品,卻同時也緊緊地與小豆島相繫,讓藝術就在生活中,但也在生活中讓人多了一番省思。

 

小豆島 大部港

Beyond the Border - Wave(跨越國境.波) sd35

「小豆島之木sd37

開放時間:9:30~17:00

arrow
arrow

    vant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