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婆炸粿的花枝嗲味美料好又實在
眼看暑假就要接近尾聲,原本想要趁著最後的時刻衝一趟日本鎌倉、湘南海岸,但眼睜睜的看著機票從八千一路飆高到一萬三,於是將行程轉往台中科博館看「漫步太陽系」的8K雷射投影同時參觀歌劇院,只沒想到颱風不僅造訪了日本,台灣也因為熱帶性低壓釀禍,突如其來的停班停課打亂了規劃。由於歌劇院休館,原本預定的導覽也自然而然地取消,在突然無處可去下,隨手找了中部的蚵嗲,卻意外發現了原來2011年回到苗栗後龍外埔漁港找尋卻無所獲的賣蛋包飯、蚵嗲的阿婆其實還有在營業,雖然看著導航到後龍也要將近十點半,還是決定試上一試。
第一次吃到蚵嗲已經是1999年的往事。1998年入伍,從苗栗斗煥坪新訓結束後分到桃園大坡腳的海巡指揮部,從海巡的新兵訓練到士官訓結束,下到位在後龍外埔漁港的中隊部已經是1999年了。穿著淺藍色上衣與深藍色長褲的工作服,一年半多海巡的生活就圍繞著站三歇六的安官與整夜的步巡兩種生活,不管是在中隊部或是班哨,生活大小事都得要自理,這也包括了三餐打理,基本上的幫廚、備料都是基本工作。雖然伙食不錯且菜單多樣,不過每天吃著營區的餐點總是會想吃點別的,特別是海巡沒有專職的伙房,沒輪到哨的就要當夥房,如果運氣差輪到手藝差的掌廚如在下,那是噩夢一場。
只掌廚一次,中隊長就將我徹底排除在伙房名單之外,從此免責。
從台北的毛毛細雨,一路南下雨勢也一路增強,所幸除了湖口地區無可避免的匯車雍塞外交通算是順暢,下了高速公路進入西濱之後更是勾起了二十年前的回憶,熟門熟路的轉下西濱進入往外埔漁港的鄉間道路。外埔漁港附近小聚落的主要信仰中心合興宮似乎在辦著活動,稍稍繞了路才轉入小巷,但憑著印象卻始終找不到記憶裡的那個小舖子,最後只能停在路邊重新打開導航。所幸在地圖上瞄到了阿婆炸粿的字樣,順著導航又重新回到合興宮後一路向前,但印象裡的左手側卻依然沒有記憶裡的那個小舖子,眼看著導航已經到了店鋪位置,車子又往前開了幾公尺,失望的往右手邊一瞄,看到車旁的小廚房與窗子後的筷子,那不正是苦苦尋找的鋪子,也證明時隔二十年的記憶果然完全不可靠。
▲ 就是這個小舖子
正確的走法是開到合興宮後右轉,往吉興宮的方向前進,陳家阿婆炸粿會在右手側。
已經忘了何時開始,總之海巡阿兵哥一代傳著一代,每當走完一整夜的步巡,我們總會習慣晃到這家沒有招牌沒有店名但是每天都有滿滿顧客的小鋪子買早點。拿著熱騰騰的蛋包飯(實際上是飯糰外面包蛋)或是蚵嗲、肉嗲就這樣一路走回中隊部,走到也剛好差不多吃完。有時候即使是站安官哨,在那個手機還不普遍也不能帶手機的年代,也會用無線電跳頻到找步巡組幫忙買早點,大家最常點的就是蛋包飯、蚵嗲、肉嗲、芋粿或是蛋餅、豆漿。
但當兵摸魚摸多了總是免不了會摸到大白鯊,有一回終於走完夜巡下哨,一組三人按照慣例往小店前進,才剛走進巷子就發現事情不對勁。原來這阿婆的蚵嗲不僅外埔中隊的人知道,位在南寮漁港的大隊長(營長)也知道,也結束夜間督導的大隊長配車就停在門外,所幸這一晚大隊長的傳令兼駕駛兵剛好是我同梯,眼尖的他遠遠的就跟我打著pass,於是一夥人連滾帶爬的以最高速衝回堤坊邊,雖然少吃了一次肉嗲卻也躲過了一次禁閉。
▲ 不知為啥,窗子裡的筷子是我對舖子的印象之一
說到堤防,吃完後將車開往堤防,終於找到過去習慣走的巷子,從那方向進去,阿婆炸粿果然是在左手側,證明記憶不算差,但方向感完全不可靠的特性。
走進店裡,雖然已經十點半,但正在準備要結束營業的阿婆還有些材料,只是飯糰、芋粿都已經賣完,但讓我思念不已的蚵嗲與肉嗲還有料,於是我們蚵嗲、肉嗲與花枝嗲都各點了一份。蚵嗲、肉嗲是我們外地人的稱呼,當地人則稱為炸粿,這其實也是退伍後到各地吃蚵嗲時總有點惆悵的原因。
▲ 剛上桌的蚵嗲與肉嗲
不管是在台北或是其他地方,總覺得吃到的蚵嗲、肉嗲有些空虛,特別是一般店家強調的皮薄與脆口更讓我覺得不大適應,總覺得少了什麼。回到外埔漁港一趟,聽到阿婆口中的炸粿才明白問題所在,而再看一次阿婆的作法,發現跟其他地方薄薄且較多水的一層薄芡的外皮不同,阿婆做炸粿時的粉漿份量十足,一整個鐵勺子裡滿滿的都是粉漿,之後在加入蔥與餡料,最後再補上一層粉漿後下鍋油炸,那外皮真的比較接近粿的分量。
只是,還是習慣叫這他蚵嗲或肉嗲,沒辦法,雖然在外埔當兵,但幾乎所有人都是外地人。
▲ 阿婆的料下得毫不手軟
▲ 阿婆的蚵嗲外皮份量十足,先放入鐵勺的那面更是厚實
阿婆的炸粿除了蚵仔、豬肉與花枝外還有鯊魚,雖然網路上在地人說花枝最佳,不過二十年前都只有吃蚵嗲與肉嗲,完全不記得是甚麼原因,因為四種料的價錢都相同,而以我們下步巡的時間也不至於賣到沒料。花枝嗲雖然沒有勾起我的回憶,但光是切開粿後那一整塊、一整片的花枝料,就是美味的證明。
▲ 花枝嗲裡滿滿的花枝
▲ 對半切就看到一整塊的花枝破殼而出
不知道是由於外皮如粿般較為厚實,還是看著阿婆不畏高溫的動作,即使是剛起鍋的蚵嗲與肉嗲都不像在其他地方吃到那麼燙口,外皮的口感也走厚實路線,而不像其他地方的蚵嗲以酥或脆為特色。雖然阿婆一直跟我們強調這點怕我們吃不慣,但我記憶中的蚵嗲與肉嗲就是以阿婆手法為基準,早就將這樣的滋味與口感與蚵嗲畫上等號。而且對我而言,這樣厚實的外皮粉漿滋味濃厚,剛好中和了蚵仔的那一絲腥味,但同時間又讓豬肉的味道更突出,這也許就是這二十年總吃不慣其他地方蚵嗲的原因。
▲ 炸粿中
▲ 就以蚵嗲、肉嗲、花枝嗲做為今日的早午餐,而且一定要配醬
料多且實在是阿婆炸粿最大的特色,除了一整塊的花枝,豬肉也是一整條的紮實豬肉條,蚵嗲自然也是滿滿的蚵仔,加上滿滿的青蔥再配上阿婆的醬汁更是對味。不過跟阿婆聊天時,雖然最有名的是花枝嗲,但阿婆也跟我當年一樣比較喜歡肉嗲的滋味,感覺最能凸顯豬肉的特色。
最後,硬是又追加了一份肉嗲。
跟阿婆聊著,二十年過去這個小村落的變化不大,外埔漁港雖然經過大改建,多年前還成了熱門電影「練習曲」的景點,但外地的遊客還是不多,餐廳也始終就一間太興海鮮。據阿婆說縣政府正在辦活動,因此這幾天外埔的石滬有不少人。聊著聊著,才知道原來阿婆已經賣了三十年的炸粿,而阿婆的婆婆則在這裡賣了三十七年的炸粿,換句話說這店面已經經歷了三代甚至四代、五代的客人。話才說完沒多久,即使已經接近收攤,附近的老鄰居還是拿著大盤子來「取貨」,據說週末的時候甚至會有人來買數十甚至上百份的各式嗲的家鄉味,不過阿婆會炸得沒那麼透,讓老客戶回家再烤過、炸過來吃。
▲ 鄰居熟客直接拿盤子裝
只是說實話,記憶裡的都是熱騰騰的蛋包飯與肉嗲的蹤影,還真說不上來二十年前的阿婆模樣。
看這我們吃著,但一旁的小溫顯然對炸物沒有太多興趣,於是阿婆問著小溫是否要吃份蛋餅,這正好投了小溫的喜好。
煎蛋餅在門口的小廚房,由於以前愛吃蛋包飯,因此最常看到的就是這地方,彷彿又回到滿是顧客的早晨。一旁放著一桶的豆漿,記憶中這豆漿是半自助式,阿婆忙著炸粿、做飯糰、煎蛋餅,因此大家都是自己動手裝走。不一會兒,切得十分大氣的蛋餅就上了桌,聊得開心的阿婆看著瘦如柴的小溫,又請他喝了杯鄰居種的甘蔗所榨的甘蔗汁。
▲ 門口的廚房,小溫則在一旁看著阿婆炸粿
▲ 煎蛋餅中的阿婆
▲ 剛下鍋的蛋餅皮
儘管阿婆的愛心滿滿,但出門前已經吃了麵包果腹的小溫最後還是沒能把整份蛋餅吃完。二十年前不常點蛋餅吃,因此記憶裡已經沒有蛋餅的痕跡,有些出乎意料之外,阿婆的蛋餅皮非常的軟,吃得當下搭配上蛋汁與蛋液甚至覺得有些軟嫩的口感,雖然不走Q彈餅皮風格,卻相當好吃。
▲ 煎得漂亮又切得大氣的蛋餅
▲ 愛吃蛋餅的小溫
最後,實在不好意思一直耽誤阿婆收攤的時間,吃完早午餐的我們結了帳,這一大份豐盛的早餐只要120元,不但價格親民,而且有滿滿的回憶與溫暖。
留言列表